每一位來訪者都帶著自己過去的創(chuàng)傷而來,他渴望被理解,渴望被看見,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在像我們呈現(xiàn)他曾經(jīng)遭遇的傷痛與挫折,是如何將他困住,又是如何一步步發(fā)展成了問題或者癥狀。他們渴求得到解脫,想從痛苦的泥潭之中拔出來,獲得人生的自由與心靈的愉快??伤麄儏s不知為何,似乎在過去那么多年的時光里,很難快樂起來,不是深陷抑郁的痛苦之中,就是被焦慮感死死的纏繞,又或者被強迫定格住了,上不去、下不來。
有一天,我突然被一首歌打動——毛不易的《一葷一素》。隨后,在B站的MV中我了解到了它的創(chuàng)作背景,這首歌是他寫給他身患重病后已逝去的媽媽的,也了解到了原來這首歌也曾經(jīng)打動過無數(shù)聽眾。原因只有一個:這不光是一首歌,更是一種愛的表達。隨后,不由讓我聯(lián)想到現(xiàn)實生活中,因為各種原因分離而導致痛苦的人們,聯(lián)想到來訪者所受的創(chuàng)傷與不堪經(jīng)歷,為何依然在情緒上、癥狀上備受折磨,尋不到出路?
其實,歸根到底這些心理問題的背后是源于兩個字——缺愛;拓展成四個字就是——缺失了愛;擴展成一句話便是:因為曾經(jīng)缺失了愛,讓他們沒能獲得愛的能力,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,一直苦于尋找愛與被愛并不斷受傷的過程!
我想,這是除了我們用常規(guī)方式分析每個心理問題的根源所能給出的解釋以外,唯一一個可以囊括這些根源的根源——正是因為“缺愛”,才導致了人的種種的情緒困擾、心理問題以及心理障礙。
那么,怎樣才能補上缺失的愛,讓我們最終得到治愈呢?
很多的人會向外求,終其一生,他們都在尋找愛的路途中,像一個苦行僧,無果而終。我們都知道要想獲得被愛,首先你得先愛自己??呻y點在于,一個從未感受過愛,從未被給予過愛的人,根本就不知道愛長什么樣,從哪里借來,又從哪里取得?唐三藏西天取景雖艱難險阻,可尚有道路可循?!皭邸边@個玩意,即空洞又抽象,去哪里找呢?
“善”能生“愛”,你信嗎?
一個人的善念能生出愛來。冒出這個答案是在聽反反復復、一遍又一遍聽這首歌時所產(chǎn)生的,這是一首了不起的原創(chuàng)之歌。因為這首歌里除了有愛,也會同時讓你感受到一種善念。我想這個答案,對于治愈心理病癥來說,一定不是什么靈丹妙藥,也并非唯一出路,但卻值得我們?nèi)L試。倘若善念真的能生出愛來,我們在尋找治愈的道路上,何妨不去試一試,先培養(yǎng)自己獲得“善”的能力。
人性本善,還需要培養(yǎng)嗎?
有人認為善良應該是人類出生就具備的品質(zhì)。正如《三字經(jīng)》開宗明義的第一句: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??绍髯拥挠^點卻是:“人性本惡”。到底是孟子說的對,還是荀子更有道理?到底是儒家的文化更接近人性,還是法家的觀點更符合實際?我曾經(jīng)也被弄的一頭霧水,摸不著頭腦。后來知道是因為自己的淺薄,所以才看不明白,還把這兩種觀點放在對立面上,認為他們是截然相反的論調(diào)。顯然,這樣的認知是偏頗的。
后來認識到,孟子推崇的性本善論,其中或許包含一點:他相信一個人的內(nèi)在,原本是存在很多的善因或者說善根的,如果這個人的善心沒有顯現(xiàn),可能是時機未到或未受點撥的緣故。又或許是因為后天環(huán)境的影響,讓這一顆善念的火苗始終沒有燃燒起來。如同一顆小小的種子,沒有得到陽光照耀,沒有播撒在滋養(yǎng)的土壤,那么種子(善念)將被掩埋,無法破土而出。真如我們?nèi)祟愐粯?,沒有得到愛的滋養(yǎng),也是很難有發(fā)善之心的。
所以,性本善,確實也是本善的。
但人性卻又是本惡的。
從心理學的視角,每一個嬰兒都是自私(最初是活在全能自戀狀態(tài)下)的,他們不用教就擁有吮吸的本能,為了生存會不顧媽媽的疼痛,使出全身的力氣,哪怕讓母親肌膚受撕咬的傷也要獲取生命的乳汁;他們會因為自己的不被滿足,惹出各種令人頭疼麻煩,使得養(yǎng)育者的情緒常常處在奔潰的邊緣。
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說過,我們與外在世界建立最早關(guān)系的是媽媽的乳房,然后才是媽媽。所以乳房就被分成了好乳房與壞乳房,也代表了好媽媽與壞媽媽。
當媽媽可以很好的回應并滿足嬰孩需求時候,嬰兒變得溫順(感知到了好乳房,是好媽媽的象征),這時候的他們便是小天使;當媽媽的回應是冷淡或錯位的時候,他們變得邪惡的,會攻擊母親(感知到壞乳房,是壞媽媽的象征),這時候他們又會變成小惡魔。
所以,荀子主張的人性本“惡”(自私),也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。
從物種進化和優(yōu)勝劣汰的角度來看,人性原本就是會有“惡”(自私)的天性。不自私,則不能讓自己很好的存活。螳螂為了活下來,也會吃掉自己的配偶。獅子會通過搏斗來獲取自己的王者地位。人類和動物也會有相似的地方,但人類和動物又是不同的。人通過后天被撫養(yǎng),被很好的關(guān)愛與照料,是可以被教化的,通過父母雙親給予的無條件的愛,讓一個生命得以教化。他感受到父母的愛,長大后也能生出愛自己與他人的能力,同時會從惡(自私)到善(付出)有一個轉(zhuǎn)變,讓愛的生命延續(xù)下去。
在現(xiàn)實世界中,不是每個孩子都那么的幸運的 。他們很難碰到具備完善愛能力的父母。所以,對于一個成年的個體來說,擁有愛的能力與善念的品質(zhì)并非易事。
在這里,我們可以分幾種情況來看:
第一種情況:從小被愛包圍、被善待的孩子。
幸運的他們,幼童時期能自然的被父母的愛滋養(yǎng),通過最初與父母間的良好的自體客體感受,他會感知到的世界是安全的,人與人之間是有溫暖的,即使成年后遭遇各種挫折,但由于根基穩(wěn)固,他們生命最初所建立了強有力的安全感與連續(xù)的、內(nèi)聚的核心自體。仿佛他們原本就擁有一種生命底色,是暖色系的,這就使得他們看待事情的角度會更合理更包容,便能在現(xiàn)實的挫折中依靠自身力量順利的渡過。
第二種情況:童年缺愛,被精神虐待的孩子。
為什么有的人心中有惡卻無法消除呢?因為他從未被善待過,他眼前所見的或者經(jīng)歷的都是冷漠、自私和黑暗,沒有溫暖與包容。沒有得到過無條件的愛,沒有那種不需要特別努力就可以被肯定被愛護的感受。他的世界里面,只有利益互換,只有通過價值籌碼去換取他情感世界的一點支撐。
就像王宇老師在《強迫癥-心魔》一書中提到的——被嫌棄的小孩。
“當一個人的童年不被愛,不被接納,他的內(nèi)心就會形成一個空洞,他會窮其一生去填補,以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,減輕那種一無是處。為了贏得愛,他會犧牲自己的自由、壓抑自己的需求,去滿足父母的需要。長大后,他也同樣會去毫無底線的去滿足他人的需求。他試圖做好一切,成為父母眼中的乖小孩,成為他人眼中的老好人。對于內(nèi)心缺愛,缺少價值的人來說,無論他取得了多少外在的成功與認可,在內(nèi)心最深處,他依然是那個受傷的小孩,他依然不能接受真實的他自己?!?
所以,他們后天就形成了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,心理疾病或是人格障礙。
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,不能大膽的做自己,是因為他擔心如果暴露了自己那”不好的”、“不被允許的”“不被認可”的地方,將不會被愛。他寧愿放下自己的“尊嚴”用卑微的方式去討好,就像一個精神乞丐一樣,去和他人乞討到一點愛。因為得到愛,哪怕是虛假的愛,也是他們最終的目的。
這個被嫌棄的小孩需要通過成績好,變得更優(yōu)秀,考取名牌大學,獲得榮譽證書等這些外在物質(zhì)條件,來換取父母對他的愛,但到頭來,他會發(fā)現(xiàn),他的努力換來的不是愛,而是更高的要求和無止境的被期待。他們像一個精神囚徒,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,永遠無法獲得人性的自由。
遺憾的是,并不是父母不愛這個孩子,而是父母本身也給不出愛,因為他們自身就是匱乏的。你怎么能奢望從一個乞丐的碗里再去向他討要一口救命的飯(愛與精神食糧)呢?
一首叫《饑餓》的歌
蘇永康在1998年發(fā)行了一首歌情歌叫《饑餓》,記得那會自己上高一,這首歌在音樂榜單上很流行,班里的同學也經(jīng)常會哼唱。里面有一句歌詞唱到:“我餓了,請你給我愛......”,當時,正值青春期的自己很難理解,為什么它會把愛比作一種食物,讓別人去喂他?覺得很荒謬?,F(xiàn)在終于理解了。原來,在嬰兒的心里,媽媽喂養(yǎng)它的乳汁就代表了愛,這是生命存活的必要物質(zhì)。成年后,戀人對另一方的關(guān)心,照顧也代表了愛;所以,它希望別人喂的愛正是體貼、關(guān)心、贊美、安全感等等的象征罷了。
養(yǎng)育者從小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,鏡映、支持就是原始愛;這是生命中所需的精神食糧。那些沒有得到愛的孩子。對他們而言,父母的肯定代表了愛、別人的評價代表了愛。所以,才會在尋愛的路途上“孜孜不倦”而又“樂此不?!?。他們甚至想通過外在的物質(zhì)去換取愛。用自己的優(yōu)秀、自己的卓越、自己的成功、自己的金錢來博得他人的贊揚與喜歡,仿佛這樣就等同于獲得了愛。
一個人得不到愛,就會向外求,通過討好,通過壓抑,通過偽裝,通過犧牲自己,他渴求愛,就像沙漠尋找水源,像枯木等待春天。但他卻不知道,往往向外求,是求不到愛的,還會把自己弄的遍體鱗傷。最終變成迷失的羔羊。就像這首歌里唱的一樣。愛情中的那個人把獲得愛的途徑,交托在別人的手上。祈求對方給與他愛。但他不知道,這種不正確的途徑,很可能會帶來彼此的傷害。所以,我們會看到,正缺愛的人,又得不到愛,得不到后又苦苦的追尋,然后一次次的失望。心理問題和癥狀就變得越來越嚴重。
第三種情況,雖然童年缺愛,但后來依然培養(yǎng)起了愛的能力。
這樣的人他必須經(jīng)歷過磨難,吃過人世間的苦。在自身的頑強努力以及部分的社會支持系統(tǒng)下(親人、朋友、心理咨詢師),他突破重圍,殺出一條血路。孟子說: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。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。似乎是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,方能扭轉(zhuǎn)乾坤。是的,這樣的人很不容易。因為看見了苦,感受了苦,經(jīng)歷了苦,接受了苦,仿佛被苦難擊穿但卻存活了下來。正是由于自己感受過切膚之痛,所以,才能體會他人的苦。推己及人,有一天他理解了“眾生皆苦”的現(xiàn)實,便對世界,對著他人心生善念來。
對世界萬物生出善念,愛的感受便油然而生。先學會了愛自己,然后就開始去愛別人。
雖然,他們曾經(jīng)經(jīng)歷過抑郁、焦慮、強迫、恐懼等痛苦的折磨,經(jīng)歷過的心理的創(chuàng)傷后形成了相關(guān)病癥。但他們不再向別人求愛,而是找到了正確的方向,或許是自身的努力、或許是心理咨詢過程中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產(chǎn)生的領(lǐng)悟、或許是良師益友的幫助等,生出善念。最終,正真的接納自我,達到治愈狀態(tài)。
如何才是真正的接納呢?其實,不得不說,它和善也是有聯(lián)系的。
當你善時,你就會變得柔軟,不會去和世間萬物做對抗,當你和他人和世界對抗的時候,其實是你的現(xiàn)實自我在和那個理想中不滿意的自我做對抗。咨詢中經(jīng)常會有來訪者發(fā)問,:“咨詢師們總讓我們要接納癥狀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、接納現(xiàn)實的殘酷??晌也⒉焕斫?,什么才是正真的接納?”遇到這樣的問題,我也常??鄲炗谡也坏揭粋€精準的詞匯或者一兩句高度概括的句子去闡明。如果聯(lián)系上今天所想談的主旨——善。不知道能不能說的明白,但我想對你們說,當你不在用力和外界做對抗,當你不再如臨大敵般的時刻提醒自己要處于戰(zhàn)斗警備狀態(tài)時,你就松弛了下來。你會感覺你從外到內(nèi),變得柔軟起來,連你的肌肉都不再會是緊繃的狀態(tài),目光也會變得柔和,當你有了這種柔軟的狀態(tài)時候,不與外界為敵,就是和自己和解的過程,這就是一種接納了。同時,當你變得柔軟而不再強硬,你對自己便也是發(fā)了善心,也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(xiàn)。所以,接納、愛、善,這三者,我似乎感覺它們是一體,是相互融會貫通、可以相互轉(zhuǎn)換的。
如果,善念能生出愛來,那么,當你心中有惡的時候,你就沒法生出善念,當你沒法生出善的時候,你就沒法生出愛來,你沒法愛自己,就不可能去接納自己、接納他人、接納世界。
我曾也遇到過很有善的人,雖然不是生活中很熟悉朋友,但她們也也無私的給過我些幫助,這幫助無論大小,都是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。我想正是因為她們內(nèi)心有愛,才會對他人有善。正是因為她們的善,也才能讓自己充滿愛與被愛。如果她們心理有傷痛,也能被愛所治愈。
所以,想要治愈自己,就要先獲得愛的能力,想要獲得愛的能力,就要先有善的能力。
如果你還未曾被愛過,也無法向他人祈求來一絲愛。那么,你或許可以從善做起。雖然善的品質(zhì)并不容易獲得,想要做一個具有善念的人不是說出來就能做到。但我想,至少善良沒有貧富之分,沒有經(jīng)濟準入的門檻,不需要跨越階層的鴻溝。只要你愿意,你就可以努力。
當你有一天,修得了善念,愛的希望便會升起,或許一些痛苦的根源也將會被消融。